跳到主要内容

原创研究文章

前面。精神病学,2022年10月25日
公共精神卫生部副部长
卷13 - 2022 | https://doi.org/10.3389/fpsyt.2022.995211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社会问题: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Guoying钱 1 __宇吴2、3、4魏王 5局域网李6小雨胡2、3、4Ruonan李 1:刘1Ao黄1瑞琪汉1于一个 1而且帮派窦 7 *
  • 1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北京,中国
  • 2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国南昌
  • 3.江西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南昌
  • 4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南昌
  • 5山西大同大学心理学系,中国大同
  • 6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中国西安
  • 7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襄阳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家长心理控制、青少年情绪调节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共有1145名12-15岁的青少年参与了这项研究,该研究使用了父母心理控制量表、青少年问题行为量表和情绪调节量表。结果表明:(1)与独生子女相比,多子女家庭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社会问题;(2)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社会问题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青少年情绪调节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社会问题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简介

许多青少年都有厌学、抑郁和社交恐惧症(12).青春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个体经历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微妙变化,如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大脑的持续发育以及个体独立性的形成。在这一时期,个体身体发育较快,但心理发育相对较慢。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很容易导致许多心理冲突和矛盾,往往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增加他们对情绪调节的需求(3.).这种需求的增加使他们更频繁地使用情绪调节,相应地,情绪调节的水平也决定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水平、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12).

资源稀释理论(4)认为,随着家庭中孩子数量的增加,每个孩子的家庭资源分配减少,最终导致对育儿的负面影响和孩子更多的问题行为。多子女家庭亦有此现象(5).

问题行为是指妨碍个体社会适应的异常行为。也就是说,当个人违反或不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或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对社会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伤害(6).问题行为分为社会问题行为、思维问题行为和注意力问题行为(7).有社会问题的青少年往往自尊心低,缺乏必要的社会技能。他们经常对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因为他们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或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27).社会问题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Jessor等人提出的问题行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个体社会问题形成的复杂过程(89),将因素分为人格系统(个体的态度、价值观、性格等)和情境系统(学校、家庭、同伴等)(210).问题行为理论表明,多子女家庭、父母心理控制等家庭因素、个体情绪等人格因素都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问题。

多子女家庭中青少年的社会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家庭中兄弟姐妹数量越多,分配给每个孩子的家庭资源就会减少,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就会加剧。4).由于新修订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家庭的孩子数量正在逐渐增加。这些家庭中兄弟姐妹的行为和情感问题正在出现,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学术研究人员的关注。一些研究发现,兄弟姐妹的嫉妒和不断增强的自我保护与孩子退出友谊或社会有关,这反过来又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11).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的多子女家庭中,男孩更容易有攻击性行为和违纪行为,而女孩则更容易出现社交问题,如社交退缩。12).在中国,多子女家庭的父母通常比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由于他们经常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如看电影、旅游、走亲访友等。13).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孩子们要么忙于上学,要么忙于在家上网络课,他们比以前更加孤立,所以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社会问题(1415).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关系

父母心理控制属于养育行为,是指父母在养育过程中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手段侵犯青少年情感和心理自主权的行为(16- - - - - -20.).尽管有研究强调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发展和自主的重要性(17),它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维度,因为它作为一个结构的复杂性,尽管人们一致认为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行为问题之间存在负相关(21- - - - - -24),父母心理控制有助于预防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具体组成部分往往并不清楚。在Barber等人。25)在完善对这些组成部分的理解方面取得了进展:心理控制是操纵和胁迫,心理控制是侵入个人领域,心理控制是不尊重。然而,他们的发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青春期是“分离-个性化”的重要时期。青少年追求自主,希望摆脱父母的权威和控制(2627).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自我成长的发展倾向,而父母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自主性和能力,是实现潜在成长的关键(2829).而心理控制能力强的父母,往往通过引导孩子内疚、表达失望或忽视、羞辱孩子等方式,将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强加给孩子,这对青少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428- - - - - -30.).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行为,父母的心理控制往往会导致儿童的社会连通性较低,进而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例如,父母的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正相关(31);石(32)认为,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越高,与父母之间的信任和沟通意愿就会相对较低,这反过来又会增加与他人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风险,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互动,从而导致社会问题。

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情绪调节是个体影响自我情绪的发生、体验和表达的过程,包括认知重评价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是指个体改变对情绪诱发事件的认知和理解,重新思考其个人意义的过程。表达抑制是指个体抑制即将到来或正在进行的情绪表达的过程(33).研究者普遍认为认知重评价是一种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而表达抑制是一种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在调节情绪方面优于表达抑制,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3435).调查显示,情绪调节方面的任何困难都可能导致社会行为不端或社会问题。在青少年情绪调节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中,情绪调节能力差的青少年缺乏社交技能,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3637).青少年情绪调节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个体的社会问题,选择积极情绪调节的青少年社会问题较少(38).

莫里斯等人(39)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有关。李等人(40)还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通过情绪调节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影响。心理控制力高的青少年情绪和认知发展不完善,情绪调节策略运用不成熟,无法积极应对消极情绪体验,导致情绪障碍。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高也容易增加孩子在日常交往中的负面情绪。当父母心理控制水平提高时,儿童的消极情绪体验也会增加。父母心理控制负向预测青少年情绪功能(41).青少年受父母控制程度越高,其情绪调节能力就会越低(42).

基于上述研究证据和问题行为理论,我们假设情绪调节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中起中介作用(见图1).

图1
www.gosselinpr.com

图1所示。提出的中介模型。

方法

参与者

本研究以陕西省某学校1488名7、8年级青少年为便利样本,剔除未完成问卷的343人,最终有1145人,年龄在12 ~ 15岁之间,其中7年级789人,8年级356人。有537个男孩和608个女孩,674个独生子女,471个有兄弟姐妹(包括41个是第三个或以上的孩子),950个是最大的,154个是第二个,41个是第三个或以上的孩子。家庭月收入低于或等于5000元/月的有268人,占23.4%,家庭月收入在5001 - 10000元之间的有452人,占39.5%,家庭月收入大于10001元/月的有425人,占37.1%。总体而言,96.2%的参与者的主要照顾者是父母。

措施

父母精神控制量表

Wang等人开发的包含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精神控制量表的修订中文版(2223)用于本研究。它包含权威断言(例如,“我的父母告诉我,他们要我做的事情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我不应该质疑这些东西,”麦当劳ω= 0.872),爱撤军(例如,“如果我做一些我的父母不喜欢,他们会显得冷和不友好,”麦当劳ω= 0.903),和内疚响应(例如,“当我不做我的父母,我的父母告诉我,他们在我感到失望,”麦当劳ω= 0.917),从“从不”到“每天”,5分制的18个问题。得分越高,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指标较好:χ2/df = 3.460, RMSEA = 0.048, RMR = 0.050, AGFI = 0.938, GFI = 0.963, CFI = 0.978。McDonald’s ω为0.926。

青少年问题行为量表

青年自我报告(YSR),由Achenbach和Edelbrock (43),并由Liu等修改(44)是一个包含112个条目的量表,分为焦虑、抑郁、退缩、躯体抱怨、社交问题、思考问题、注意力问题、纪律行为和攻击性。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社会问题子量表(例如,“与其他青少年相处不好;”麦当劳ω = 0.858),并采用3分制进行评分,受试者根据他们在过去6个月的表现完成了量表。0分代表“不表现”,1分代表“有时表现”,2分代表“经常表现”。分数越高,说明社会问题越严重。在本研究中,社会问题子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指标较好:χ2/df = 1.101, RMSEA = 0.024, RMR = 0.028, AGFI = 0.963, GFI = 0.979, CFI = 0.989。

情绪调节量表

情绪调节量表由Wang等人开发。2223),由14个问题组成,包括表达抑制(例如,“当我感到快乐时,我尽量不表现出来;”麦当劳ω = 0.808)和重新评价(例如,“我试图改变我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让自己更快乐;”麦当劳ω = 0.894)。每个维度有7个项目,包括调节厌恶、愤怒、悲伤、恐惧和快乐这5种基本情绪的项目,以及2个关于个人是否通常使用某种策略的项目。受试者被要求选择最能代表他们的看法的选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在7分制的评分表中,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的程度越强。在本研究中,情绪调节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指标较好:χ2/df = 3.990,RMSEA = 0.053, RMR = 0.071, AGFI = 0.957, GFI = 0.981, CFI = 0.978。

数据分析

数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for Windows, version 22.0 (IBM Corp., Armonk, n.y., USA)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Marco PROCESS (Model 4)分析父母心理控制、青少年情绪调节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

结果

以兄弟姐妹数量(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出生顺序(头生和后生)、性别(男女)、家庭收入(≤5000元/月、5001 - 10000元/月、≥10001元/月)为因素变量,青少年社会问题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UNIANOVA)。兄弟姐妹数量有显著的主要影响[F(1,1,144) = 6.180,p= 0.013, ηp2= 0.005],非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问题得分(= 0.377,SD= 0.015)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得分(= 0.271,SD= 0.040)。家庭收入的主要影响接近显著[F(2,1,144) = 2.839,p= 0.059, ηp2= 0.005],家庭收入≤5000的青少年的社会问题(= 0。375年,SD= 0。042)显著高于家庭收入≥10001 (= 0。251年,SD= 0。038)。出生顺序没有显著的主要影响[F(1,1,144) = 0.595,p= 0.441, ηp2= 0.005]或性别[F(1,1,144) = 1.798,p= 0.180, ηp2= 0.002],两者之间也没有任何交互作用(ps> 0.05)。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父母心理控制、情绪调节、社会问题以兄弟姐妹数和家庭收入为协变量的关系。心理控制与表达抑制呈正相关(r= 0.104,p< 0.010),心理控制与社会问题呈正相关(r= 0.230,p< 0.010),心理控制与认知重评呈负相关(r= -0.180,p< 0.010)。表达抑制与社会问题呈正相关(r= 0.211,p< 0.010),认知重评与社会问题呈负相关(r= -0.067,p< 0.05)(见表1).

表1
www.gosselinpr.com

表1。研究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N= 1145)。

在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运用模型4检验认知重评价对心理控制与社会问题关系的中介作用。结果(见图2而且表2)表明从心理控制到社会问题的直接路径(β = 0.063,p< 0.001)在没有认知重评的情况下是显著的。当心理控制与认知重评价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心理控制与认知重评价显著相关(β = -0.267,p社会问题(β = 0.079,p< 0.001)。认知重评显著预测社会问题(β = -0.027,p< 0.001)。

图2
www.gosselinpr.com

图2。认知重评的中介模型。

表2
www.gosselinpr.com

表2。测试认知重评对社会问题的中介作用。

模型4检验表达抑制对心理控制与社会问题关系的中介作用。结果(见图3而且表3)表明从心理控制到社会问题的直接路径(β = 0.063,p< 0.001)在没有认知重评的情况下是显著的。当心理控制和表达抑制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心理控制与表达抑制显著相关(β = 0.149,p社会问题(β = 0.079,p< 0.001)。表达抑制显著预测社会问题(β = 0.056,p< 0.001)。

图3
www.gosselinpr.com

图3。表达抑制的中介模型。

表3
www.gosselinpr.com

表3。测试表达抑制对社会问题的中介作用。

应用自举程序来评估间接效应和置信区间的大小。对于间接效应,95%偏差校正加速置信区间(ci)不带“零”表示中介效应显著。我们生成了5000个自举样本。以认知重评为中介的心理控制对社会问题的间接影响(ab = 0.007,SE= 0.002, 95% CI[0.003, 0.012])和表达抑制(ab = 0.008,SE= 0.003, 95% CI[0.003, 0.014])显著。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8.917%和10.191%。95%置信区间不为零,表明心理控制通过认知重评价和表达抑制对社会问题产生了显著的间接影响。

讨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青少年的社会问题受到兄弟姐妹数量的影响,多子女家庭的青少年比独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社会问题。与之前的研究一致,青春期的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拥有更好的社交技能(4546).在一个全国样本中(使用的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Zhang等人(45)的研究发现,由于个人特征、家庭地位和地域背景相似,青春期独生子女在社交方面表现出“心理优势”,导致主观认为他们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然而,在实际社会情境中,家庭背景相似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无显著差异(45).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多子女家庭中青少年的社会问题是暂时的。由于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自立人格、叛逆心理等),他们开始疏远甚至对抗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与独生子女家庭相比,多子女家庭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可能面临更多的家庭冲突(父母差别对待、兄弟姐妹冲突等),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然而,一旦他们学会应付这些心理压力,他们可能比独生子女拥有更好的社交技巧,因为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在成年早期发展人际交往(1447).

该研究还发现,家庭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社会问题。这与资源稀释假设(45),强调家庭中孩子越多,家庭收入越少,家庭资源越容易被稀释,导致青少年出现更多社会问题。家庭压力模型还假定,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将通过影响家庭进程(48).例如,家庭经济地位低会导致父母消极的教育方式,最终阻碍孩子的发展(48).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两个孩子家庭的母亲比独生子女家庭的母亲有更高的养育压力(1349),而在二胎家庭中,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家庭,其孕产妇压力明显高于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家庭(49).家庭SES水平较低的青少年获得和使用的资源种类相对较少,会使他们感到受到不公平对待,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从而产生或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50).

此外,我们发现情绪调节在父母心理控制和社会问题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父母心理控制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问题,说明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青少年的社会问题越多,这与Zhang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51).许多实证研究也显示,父母心理控制程度高,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更多问题行为(19- - - - - -21242829).另一方面,父母心理控制可能通过情绪调节来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问题:一方面,父母心理控制越强,青少年的情绪表达越受抑制,社会问题越严重(52);在另一种情况下,父母的心理控制越多,青少年的认知重新评价就越少,社会问题就越严重(53).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心理控制能力强的父母往往会感到沮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倾向于责怪孩子,通常会使用一些方法,比如让孩子感到内疚,表达失望或忽视孩子,甚至羞辱孩子,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负面情绪体验(54).久而久之,他们的孩子会感到无助和沮丧,从而阻碍他们的认知和情绪发展,导致他们更多地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如表达抑制,而较少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55).因此,青少年会在情感上或身体上退缩,害怕表达和传递他们内心的感受或想法(56).此外,他们可能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并阻碍独立意识和心理健康的发展(57).情绪调节在父母心理控制和社会问题中的部分中介作用也可以用问题行为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父母心理控制、个体情绪等家庭因素以及其他人格因素共同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问题。

影响和限制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58),灵活的亲子界限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在自主性和对父母的依恋之间取得平衡,对孩子的健康适应至关重要。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强迫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在家庭之外的自主探索就会受到阻碍。这样,儿童的个性化和适应性发展就会受到抑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中长辈的权威。为了帮助他们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一些父母会故意严厉,很少在孩子取得成功时直接表扬。甚至有父母有意无意地贬低或诱导孩子内疚和焦虑,以增加他们的权威。然而,父母对孩子过度的心理控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育儿方式。和孩子一起生活时,父母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给孩子留下发展的空间,让孩子体验到自主的感觉。此外,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来应对各种困难,学会在遇到社会问题时主动与人沟通。

这项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关注了中国青少年社会问题,以及父母心理控制、青少年情绪调节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未来,我们将探索心理健康的其他方面是否会影响与社会问题的关联。其次,对青少年进行家长心理控制问卷调查。在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有必要让家长回答心理控制问题,以更全面地反映心理控制。第三,问题行为和情绪调节都是自我报告,缺乏客观测量。今后应进一步明确主观评价与青少年实际社会问题。第四,本研究没有调查父母的兄弟姐妹身份及其可能导致的管理负面情绪经验的缺乏。这些措施应列入今后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中。最后,关于父母心理控制对孩子影响的不同研究结果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might be less damaging and even beneficial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interdependent cultures (59).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数据可用性声明

本研究中提出的原始贡献已包含在文章/补充材料中,进一步查询可向通讯作者咨询。

道德声明

涉及人类参与者的研究由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参与本研究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由参与者或其法定监护人/近亲提供。

作者的贡献

GQ和YW设计了这个项目,并监督数据收集。GQ, LL, RH, GD收集并分析数据。GQ, YW, WW, CL, XH, AH, YA和GD在LL, RL和RH的输入下完成了手稿。所有作者都对这篇文章做出了贡献,并批准了提交的版本。

致谢

我们感谢为本研究提供数据的参与者。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这项研究是在没有任何商业或财务关系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关系可能被解释为潜在的利益冲突。

出版商的注意

本文中所表达的所有主张仅代表作者,并不代表他们的附属组织,也不代表出版商、编辑和审稿人。任何可能在本文中评估的产品,或可能由其制造商提出的声明,都不得到出版商的保证或认可。

参考文献

1.Doornwaard SM, Branje S, Meeus WHJ, ter Bogt TFM。青少年同伴群体识别的发展与问题行为的改变有关。Dev Psychol。(2012) 48:1366 - 80。doi: 10.1037 / a0026994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2.董Jessor R, Turbin女士,科斯塔调频,Q,张H,王c .青少年问题行为在中国和美国的跨国研究社会心理的保护性因素。青少年。(2003) 13:329-60。doi: 10.1111 / 1532 - 7795.1303004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3.青少年大脑发育:脆弱和机遇并存的时期。主题演讲。Ann N Y学院科学。(2004) 1021:1-22。doi: 10.1196 / annals.1308.001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4.家庭规模和孩子的质量。人口统计学。(1981) 18:421-42。doi: 10.2307 / 2060941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5.陈智,刘睿。青春期独生子女与有兄弟姐妹的子女学业相关成绩和社会心理适应的比较。儿童发展保留区。(2014) 2014:1-10。doi: 10.1155 / 2014/578289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6.林超,杨忠,黄旭(编)。心理学综合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17便士。

谷歌学者

7.邓松,刘松,郑睿。父母教养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精神发展教育。(2001) 2:50-4。doi: 10.16187 / j.cnki.issn1001-4918.2001.02.010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8.克里·M,伊丽莎白·s。目前关于性健康和青少年的研究。在:麦凯勒K,沉默E编辑。青少年,性健康信息和数字时代。马萨诸塞州剑桥:学术出版社(2020年)。5-23页。doi: 10.1016 / b978 - 0 - 12 - 816969 - 8.00002 - 3所示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9.问题行为理论。进:Raithel J编辑。Risikoverhaltensweisen Jugendlicher。威斯巴登: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2001)。p . 61 - 78。doi: 10.1007 / 978 - 3 - 663 - 11310 - 2 _3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10.张刚,董强。问题行为的综合理论模型及相关研究综述。中国规范教育。(2011) 132:94-6。

谷歌学者

11.李慧,韩玮,张慧。全面二孩政策下大龄儿童心理分析——大龄儿童心理问题新分析。广西高等教育学院(2017)结束- 61。doi: 10.3969 / j.issn.1006-9410.2017.04.010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12.独生子女和有兄弟姐妹的子女性格和行为特征的比较研究。世界卫生挖掘。(2009) 6:38-9。doi: 10.3969 / j.issn.1672-5085.2009.08.027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13.钱刚,梅娟,姜松,田磊。二胎母亲的养育压力与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个连锁中介模型。咕咕叫Psychol。(2022)的地方。doi: 10.1007 / s12144 - 022 - 03117 - 8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14.钱刚,杜勇,徐旭。兄弟姐妹共情:特征、影响因素及理论。Psychol科学。(2021) 44:605-11。doi: 10.16719 / j.cnki.1671 - 6981.20210313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15.钱刚,李锐,杨伟,李锐,田玲,窦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同胞兄弟姐妹嫉妒与气质: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精神病学。(2021) 12:729883。doi: 10.3389 / fpsyt.2021.729883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16.父母的心理控制:重新审视一个被忽视的结构。孩子开发。(1996) 67:3296 - 319。doi: 10.1111 / j.1467-8624.1996.tb01915.x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17.巴伯BK,哈蒙EL。侵犯自我:父母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控制。进:理发师BK编辑。干涉式育儿:心理控制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华盛顿特区:美国心理学会(2002)。15-52页。10422 - 002 . doi: 10.1037 /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18.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能力和物质使用的影响。J青少年早期。(1991) 56 - 95。doi: 10.1177 / 0272431691111004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19.米尔斯RSL,鲁宾KH。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与儿童攻击性和社会退缩是否存在差异?可以J行为科学Rev加拿大科学行为。(1998) 30:132-6。doi: 10.1037 / h0085803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20.青少年的外化和内化行为,以及父母行为和心理控制实践的重要性。J Adolesc。(2017) 60:104-13。doi: 10.1016 / j.adolescence.2017.07.007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21.罗文杰,李志刚,李志刚。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问题结果:一个多维方法。J儿童Fam耳钉。(2020) 29:195 - 207。doi: 10.1007 / s10826 - 019 - 01545 - y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22.王强,陈慧,陈华。父母控制对青少年早期心理功能的影响:中美两国的纵向调查。孩子开发。(2007) 78:1592 - 610。doi: 10.1111 / j.1467-8624.2007.01085.x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23.王玲,陆勇,李哲。青少年情绪调节量表的测试。中国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07) 3:236-8。doi: 10.3969 / j.issn.1005-3611.2007.03.005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24.“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做/成为……”:父母的心理控制及其对孩子适应的影响。Dev牧师。(2018) 49:16-30。doi: 10.1016 / j.dr.2018.07.002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25.Barber BK, Xia M, Olsen JA, McNeely CA, Bose K.感觉被父母不尊重:完善心理控制的测量和理解。J Adolesc。(2012) 35:273 - 87。doi: 10.1016 / j.adolescence.2011.10.010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26.Hare AL, Szwedo DE, Schad MM, Allen JP。削弱青少年对父母和同龄人的自主权:心理控制父母的持久影响。青少年。(2015) 25:739-52。doi: 10.1111 / jora.12167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27.欧德克BA, Allen JP, Hessel ET, Molloy LE。自主性和亲缘关系从青春期到成年的级联发展。孩子开发。(2015) 86:472 - 85。doi: 10.1111 / cdev.12313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28.Deci EL, Ryan RM。追求目标的“是什么”和“为什么”:人的需要和行为的自决。Psychol Inq。(2000) 11:227 - 68。

谷歌学者

29.Soenens B, Vansteenkiste M.父母心理控制概念的理论升级: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Dev牧师。(2010) 30:74 - 99。

谷歌学者

30.Deci EL, Ryan RM。一般因果取向量表:人格自决。J Res Pers。(1985) 19:109-34。

谷歌学者

31.李娟,张磊,文志,黄蓉,董松。父母心理控制对流动儿童社会焦虑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中国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21) 29:139-43。doi: 10.16128 / j.cnki.1005-3611.2021.01.027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32.Shek DT。香港青少年对亲子关系品质及父母行为及心理控制的认知。青春期。(2006) 41:563 - 81。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谷歌学者

33.JJ。情绪调节的新兴领域:综合回顾。精神病牧师。(1998) 2:271 - 99。1089 - 2680.2.3.271 doi: 10.1037 /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34.程琳,袁杰,何颖,李慧。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比表达抑制更有效。心理科学。(2009) 17:730-5。

谷歌学者

35.贾华,方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Psychol科学。(2004) 27:1095-9。doi: 10.3969 / j.issn.1671-6981.2004.05.018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36.Eisenberg N, Fabes RA, Losoya S.情绪发展响应:调节、社会相关性和社会化。进:Salovery P, Sluyter DJ编辑。情感发展与情感:智力教育意义。纽约州纽约:Basicbooks Inc(1997)。p . 129 - 63。

谷歌学者

37.父母的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的攻击性:情绪失调的中介作用。Pak J Psychol Res。(2019) 34:547 - 64。doi: 10.33824 / PJPR.2019.34.3.30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38.金霞,肖娟,崔玲。大学生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外显自尊、人格特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国卫生心理杂志。(2013) 21:609-12。doi: 10.13342 / j.cnki.cjhp.2013.04.020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39.莫里斯,克里斯MM,斯克丝JS,霍尔伯格BJ。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父母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儿童开发视角。(2017) 11:233-8。doi: 10.1111 / Cdep.12238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40.李东,张伟,李东,王艳。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精神发展教育。(2012) 28:201-9。

谷歌学者

41.崔琳,莫里斯,克里斯MM,霍尔特伯格BJ, Silk JS。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调适:青少年情绪调节的作用。家长科学实践。(2014) 14:47 - 67。doi: 10.1080 / 15295192.2014.880018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42.郭格P, Rozenman M,冈萨雷斯A.目前的母亲心理控制,焦虑症状和情绪调节过程在初生成人的关联。行为学研究精神病学。(2020) 68:101563。doi: 10.1016 / j.jbtep.2020.101563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43.Achenbach TM, Edelbrock CS。青年自我报告和简介手册。佛蒙特州伯灵顿:佛蒙特大学精神病学系(1987)。

谷歌学者

44.刘旭,郭超,刘林,王安,胡林,唐敏,等。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青少年自我报告(YSR)的信度和效度。中国医学卫生杂志。(1997) 11:200-3。

谷歌学者

45.张燕,童燕,刘波。独生子女与有兄弟姐妹的青少年社会能力的比较研究。青年学生。(2017) 3:12-20 + 94。

谷歌学者

46.冯霞。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 6:118-31。

谷歌学者

47.Walecka-Matyja KK。与兄弟姐妹的关系是成年早期同理心和幽默风格的预测因素。Arch Psychiatry Psycho Ther。(2017) 19:43-51。doi: 10.12740 / APP / 76339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48.康格RD,康格KJ,马丁MJ。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进程和个人发展。婚姻家族。(2010) 3:685 - 704。doi: 10.1111 / j.1741-3737.2010.00725.x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49.钱刚,梅娟,田玲,窦刚。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母亲养育压力的差异。Psychol前面。(2021) 11:609715。doi: 10.3389 / fpsyg.2020.609715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50.刘刚,张东,朱震,李娟,陈霞。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和公平信念的链式中介作用。精神发展教育。(2020) 2:240-8。doi: 10.16187 / j.cnki.issn1001-4918.2020.02.13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51.张颖,王凯,刘震,沈涛。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社会适应不良的关系:人际自我支持和校园排斥的中介作用。精神发展教育。(2022) 38:495 - 504。doi: 10.16187 / j.cnki.issn1001-4918.2022.04.05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52.高旭,丁波,冯松,邢森。父母心理控制和儿童气质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联合作用:素质应激或差异易感性。精神发展教育。(2018) 34:28-37。doi: 10.16187 / j.cnki.issn1001-4918.2018.01.04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53.陈勇,朱军,于超,王敏,朱勇,张伟。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身体攻击双向关联中儿童冲动的解释机制。J儿童Fam耳钉。(2020) 29:2039-50。doi: 10.1007 / s10826 - 019 - 01650 - y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54.闫芳,张强,冉刚,李松,牛霞。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三层次元分析。儿童及青少年服务(2020) 112:104900。

谷歌学者

55.孙玲,李勇,马晓霞,付哲。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一个多重中介模型。中国规范教育。(2019) 3:76 - 82。

谷歌学者

56.李丹,张伟,王艳。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同伴伤害: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儿童Fam耳钉。(2015) 24:628-37。doi: 10.1007 / s10826 - 013 - 9873 - 4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57.王敏,冯玲,张鹏。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13) 21:811-4。doi: 10.16128 / j.cnki.1005-3611.2013.05.017

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58.多尔毫米。《家庭系统理论》纽约,纽约州:施普林格(2008)。

谷歌学者

59.冯俊,刘淑娟。严厉的爱还是敌对的统治?文化语境中的心理控制与关系诱导。J Fam Psychol。(2012) 26:966 - 75。doi: 10.1037 / a0030457

《公共医学图书馆摘要》|CrossRef全文|谷歌学者

关键字:多子女家庭,父母心理控制,情绪调节,社会问题,青少年

引用:钱刚,吴勇,王伟,李玲,胡霞,李锐,刘超,黄安,韩睿,安勇,窦刚(2022)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社会问题: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前面。精神病学13:995211。doi: 10.3389 / fpsyt.2022.995211

收到:2022年7月15日;接受:2022年10月10日;
发表:2022年10月25日。

编辑:

cata杨天津师范大学,中国

审核:

Seung-Yup李韩国议政府圣玛丽医院
贝尼托León德尔·巴可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

版权©2022 Qian, Wu, Wang, Li, Hu, Li, Liu, Huang, Han, An和Dou。这是一篇开放获取的文章,根据创作共用署名许可(CC BY).在其他论坛上的使用、分发或复制是允许的,前提是原作者和版权所有者注明出处,并按照公认的学术惯例引用本刊上的原始出版物。不得使用、分发或复制不符合这些条款的内容。

*通信:窦,shotgun@163.com

__这些作者对这项工作做出了同等的贡献,并共享第一作者身份

下载